它是徐州最市井的地方,这里的江湖深藏着美食和爱,从一顿早餐开始

爱徐州 2017-08-20 07:32:52
用手机看
扫描到手机,新闻随时看

扫一扫,用手机看文章
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

♡    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,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,而是菜市场。---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导演陈晓卿  

原标题:它是徐州最市井的地方,这里的江湖深藏着美食和爱,从一顿早餐开始

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,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 中心,而是菜市场。

---《舌尖上的中国》总导演陈晓卿

【每天叫醒一个城市的是什么?】

是勤劳的环卫工人,是匆忙的上班族,也是熙熙攘攘的菜市场。它是市井中最热闹鲜活接地气的去处。

尤其是在户部山剪子股这个地段。“剪子股”,是户部山下的一条老街。因其形状像张开的剪刀,故名。

年纪大些的徐州人提到它,都会有一种亲切感。那熟悉的景物,浓浓的乡情,常常使人想起这个城市往昔的岁月。

那时的“剪子股”,宛如明清的一幅市井画:一片片青砖斗檐互相挤挨着。在陈旧的民居与店铺中间,一条长长的甬道上涌动着黑压压的人群,两边几乎都是些老店铺,充满着市井的味道。

伴着清晨排名前列缕阳光,整个世界都刚刚苏醒,踏着熹微的晨光,一头栽进剪子股的菜市场。

“一个人如果走投无路,想寻短见,就放他去菜市场”,古龙写得格外传神。兜头兜面扑来一方水土酿造出的生活之酒,在沸腾着鲜活与聒噪的烟火气中,卸了妆,认怂。

胃的饱足浓缩为情结,菜市场就是不发一言往心里填着松软的土、借助生活拙重而鲜明的艳光把自己摊平的线。

汗水蒸腾的酷热暑气、锅灶间噼里啪啦的油炸声响、街坊邻里的东家长西家短.....市井生活的迷人之处,就是光明正大、粗朴简单,没有花招也没有秘密,孕育着的每一道美食,渗透进每个人的盐米油盐。

搁猪肉

“老板,来2斤猪肉!”一位大爷吆喝着,摊主笑面迎着娴熟利落的搁了一块,一称正好。

老奶奶在挑拣桃子

老奶奶挑着桃子,一边说着孙子喜欢吃桃子。

活蹦欢跳的青虾

鸡鸭鱼虾活蹦乱跳,一字排开漂亮的瓜果香料。在食物的万丈光辉里,把烦恼都抛在脑后。

这里的瓜果蔬菜都是较新鲜的,空气里飘荡的都是各种食材的香味,这是生活的味道,带着清晨露水的朝气,不比名贵香料却也沁人心脾。

肉在案上,菜在篮子里,只有关乎“今天吃什么”和“今天怎么吃”的脚踏实地。

来来往往的人为各自的生活而打磨尽心,一分一毛的讨价还价,一字一句的吆喝叫卖,陌生或熟悉的口音。

粗线条的诗意和荒腔走板的生活点滴共奏出城市的BGM,鼎沸的开场是艳羡靓丽的妆容,喧阖的落幕是素面朝天的本色。

穿梭在各个摊位前,看着那些碧绿生青油光锃亮的蔬菜瓜果、游弋着的鱼鲜和笼子里的鸡鸭,电话里问她今晚想吃什么的乐趣,让菜市场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磁场。

生活所给养的必需和掌控餐桌的勃勃野心,不仅仅始于烹饪,而是从决定买哪几棵菜或哪一条鱼就开始了。

人头攒动的菜市场,嘈杂喧嚣的环境,摩肩接踵,热热闹闹。菜场里有接地气市井乡土文化,也不缺少地道朴实的饮食文化。

老板是浙江宁波人,在这已经开一年多了,用江米磨成粉蒸制而成。每天从早上7点到营业下午7点。

排名前列次吃,黑米发糕软软糯糯的,很细腻,也不是太甜,带了几个到办公室一抢而空,3块钱2个,推荐大家买两个尝尝~

馓子可是咱徐州的特色,70多岁的高老爷子每天坚持着自己炸制馓子麻花,别看小摊子有些破旧不堪,其实食物干净着哪。

提起馓子,很多的记忆都和童年有关,小时候经常会用烙馍今卷馓子,酥脆可口的馓子,别提多美味了。

小麻花有甜的,还有咸的,也是爷爷自己炸的,看着就十分诱人,路过的家长喜欢称上一斤哄家中的小孩子。

来来往往的路人经过烧饼摊,买完菜后捎几个烧饼回去似乎早就成了他们的一种习惯。

三十几个烧饼胚子在抹好底油的托盘里“安营扎寨”后,在面皮上撒上芝麻,之后烧饼就被放到已经预热好的烤箱里。

大人们赶集,对于哭闹的孩童,最多的许诺,便是买烧饼给他们吃,正因为烧饼是很多人上街落市会选择的点心,也是旧时孩子们最为馋涎的零食。

古旧的老街很窄,青石板泛着岁月的光泽,人群拥挤而又充满着生活气息。街面上摆满了摊位,来往的人穿梭在其中。热腾腾的早点摊是解放这座城市昨夜疲惫较好的地方。

生活需要仪式感,一顿早餐可以让一天的生活元气满满,住在附近的居民也许没有不知道他的。

天津汤包馆已经在徐州开了8年了,老板每天三四点就要开始准备食材,肥瘦相间的肉馅儿可是他家的独门秘方,独特的调配方式使得他家的包子的味道跟别人家的有所不同。

最喜欢的就是鸡肉香菇的和白菜粉丝的,真的不夸张的说这是我吃过较好吃的包子之一。

用料很足,吃起来不油不腻,很多的配料,一顿剋二两不是事儿。

据传清朝末年,家住苏园巷的苏长科支起锅灶,做起丸子汤的生意,一开始便叫响,受到街坊四邻以及周边来徐州谋生的小商小贩的青睐,于是正式挂起了"苏记丸子汤"的招牌。

从7点钟开始,在小店的门口和狭小的店内,坐满了喝丸子汤的人,其中更多的是匆匆忙忙的上班族。

无论从丸子还是底汤和面皮,这家店无疑是经典,苏记的丸子最神奇的是吃到最后都香酥可口。老板说炸丸子的火候特别重要,必须他本人亲自操刀才能放心,别人炸的火候不对,丸子就不会那么酥脆。

蒜汁特别算得是苏记丸子汤的点睛之笔,吃完口气也不会呛鼻。

苏记的小丸子在碗里放多久都能一直保持酥脆的状态,辣椒油更是点睛之笔,特点是辣而不呛!辣油的着色让丸子汤看起来更有食欲,辣酱则让丸子汤更加入味。

他家的豆皮都是自己压的绿豆皮,薄薄两三片就够吃的了,在汤里滑溜溜的,没有任何腥味,薄而不碎,滑而不腻,特别好吃。

店名叫刘记火烧 纯发面烧饼,这位笑容灿烂的老板就是刘叔了,人特别热情。

刘叔做烧饼的这门手艺可是很多年了,如今已经开始带领徒弟开始做了,平时的话还有火烧。

烧饼一块钱一个,烤的焦黄,咬起来甜甜脆脆的,不会像我以前吃的那样乏味,当早餐来吃最合适不过啦。

一口面缸,一架油锅,一家四口,三十多年,不曾间断。几十年风雨无阻凌晨起床的日子,完全是不能想象的。

每天几乎摸着黑到店,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和面、掂面,一缸面足有三四十斤,全由杜师傅一人手工揉制,掂完之后要醒面两小时。

这两个小时也不能闲着,拐热粥、熬辣汤,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,一家人都兢兢业业用心经营着这个小铺。

杜师傅的油条灌和不灌鸡蛋的口感是完全不同的,不灌鸡蛋的油条趁热吃起来酥酥脆脆又不会很干,和徐州普通的油条吃起来完全不同。

灌了鸡蛋的油条,外酥里嫩,劲道的面掺和和鸡蛋的软糯,别提多香了。

早上吃板面,对于重口味的徐州人来说一点也不足为奇。

这家板面店,是夫妻俩人经营,两人都是安徽太和人,回想起起初那段艰苦的创业时光,叔叔异常的沉重的说,就是为了生存啊,多少年来,小店历经很多次的变迁。

叔叔说,面要再案板上下功夫来回碾压6、7次,才足够筋道,汤是用40多种大料熬制而成。

吃板面的时候可以加个鸡蛋或者各种小料。。

一整碗的板面,面条充分提取老汤的味道;还没开动,辣椒的香气就已经扑面而来。面条吃起来很劲道

菜市场入口处有个炸油盒的小摊位,每次路过总是能看到阿姨忙碌的身影。揉面、做馅儿、包饼、煎制,没有一会儿闲着,却也一个油盒都没有拉下,油盒还没出锅,便被食客们买走了。

几十年来,虽然只有韭菜细粉和鸡蛋细粉两种饼馅儿,但来的食客从早到下午却也从未断过。阿姨说为了保证菜盒的新鲜,每天两点便起床制作,无论春夏秋冬,每天都始终如一。

白生生的面饼下到热油里面一面正好被浸没,眨两下眼皮的空就被热油染成了金灿灿的颜色。阿姨不慌不忙的给油盒翻着个~翻个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,翻的迟了,菜盒就会焦掉,翻太早,菜盒不就上不去颜色。

薄如蝉翼的外皮咯吱咯吱作响,炸焦的外皮一切开,热气香味一下子就冒了出来,引得食客紧紧盯住这美味的菜盒。

坐在摊字后面的小桌子上吃菜盒,再喝一碗粥,或一碗玛糊,元气满满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。

ps:小编去剪子股的时候有几家早点并没有开门,听周边的人说文明城市不让摆摊。

【小摊子生计举步维艰】

一个城市的蜕变,总是需要一些大刀阔斧,但是却忽略了挣扎社会最底层人民的需求,城市的包容性还是太小,我不知道以后,城市的发展,留给我们穷人的还剩什么?

-后记-

这座城市艳光四射的灵魂,藏在菜市场里

“剪子股”留下的是一代人生活的印记,它融化在城市的血液里,更温暖着人们对过去那些真切的回忆。

冯唐说,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,而菜市场则是一个城市的美感所在。

诚然,我无法阻止在这个时代里,闹哄哄又泥水满地的菜市场和小地摊消失远去。我们在这里与食物产生关系,与节气和自然产生关系,与人和生活产生关系。

��

菜市场填满的篮子与烟火

源生喜悦,安稳妥帖

它是荒芜城市温润的出口

在钢筋水泥森林里

连接着脚底的土壤,涌动着最鲜活的一切

这便是我爱上徐州的理由

/

我希望一年、两年......多年以后,我再来的时候,这种市井的地方还在,不会像花鸟市场、夜市那样被拆掉。

一个普通徐州人的心声

声明: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焦点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焦点立场。